我司举办第33次“经典悦读”活动

来源:伟德官网    发布时间:2017-12-01 00:00:00

      11月26日下午,我司第33期“经典悦读”活动在伟德官网楼102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马原教研室姜国敏老师领读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一章关于价值和交换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对于《61-63年手稿》的写作内容安排,是作为1859年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一分册)的续篇。由于《大纲》当中专门的“商品”章节已经阐述了价值和交换的一般理论,因此《61-63年手稿》直接在此基础上从“资本”谈起,在看待商品和价值的理论深度还维持着之前的水平。例如,马克思对商品的两因素的看法,当时还没有凸显“价值”同“使用价值”的根本对立,而是抓住相对表层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如,对于形成价值的劳动,特别是对于不同个体在相同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的差异,马克思也还更多是像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观点那样,从劳动的“熟练”(skilled)与否来谈问题,较之《资本论》正式文本谈劳动时更加全面稳妥的“复杂”(complex)概念,还有所不足。

马克思在《57-58年手稿》当中也对深化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劳动时间”度量提出过看法,“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在《61-63年手稿》当中,马克思也提出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思路,即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只是交换价值,但是,“一个较大的交换价值与较小的交换价值相比,总是表现为较大的使用价值的量”,为解释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社会财富在物质载体纬度的跃升同价值内涵纬度的跃升(正是后一种跃升的结果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冲突,导致变革的必然性)的内在关联。

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同学结合自身对马克思原著的理解,同主讲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共同探讨了马克思所谓的资本“自行增殖”与交换的“等价”特性的提法,马克思对“剩余”和“利润”、“盈利”的相互关系的看法,例如一般与特殊、本质与表现、内容与形式关系等等。